中国地方政府对“大地产商”的角色入戏实在太深了。为促进楼市成交、拉升土地价格,该做的和不该做的都做了。
评论员张雅楠刚刚取消限购的成都,用财政资金补贴购房;义乌核心地段土地闲置三年,开发商退地,政府不仅没有罚没保证金,反而补偿开发商4亿多元。
不得不承认,中国地方政府对“大地产商”的角色入戏实在太深了。为促进楼市成交、拉升土地价格,该做的和不该做的都做了。中央的调控思路,你们真的听懂了吗?就像限购必须取消一样,救市手段同样需要引起警惕。
救市的逻辑无外乎保障土地财政、保障投资增长、保障就业,在财税制度特别是央地利益结构调整之前,地方政府的救市动机会一直存在,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救市达成的理由。
多年来,地方政府几乎是以最舒服的姿势把钱赚到的。多少土地未完成拆迁便拿来出让,三四年无法开发?多少土地附加了配建医院、学校、艺术馆、展览馆、公租房、廉租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自住型商品房的要求?多少土地出让后随意修改区域规划,加推住宅、商业导致供应严重过剩?多少土地围绕在荒凉的政府新办公大楼周边,宽阔的车道、短暂的绿灯让人担心自己老去时根本走不到斑马线的另一头?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字,因为这些现象太多太多,并且层出不穷。当要求开发商流着道德的血液的时候,政府应当检视自身,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
开发商追逐利益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地方政府也如此急功近利,一个城市的希望在哪里呢?对城市的前途负责是政府必须有的担当,但我们看到的是,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都交由开发商完成,这往往是他们获取土地的条件之一,试问,开发商负责建设运营的公众机构和政府负责建设运营的公众机构,其初衷会是一样的吗?开发商将利益最大化时的方案,是否是对这个城市和市民最优的方案?
在土地财政绑架下的地方政府根本无力顾及上述问题,行动已经描摹清楚他们的行事逻辑,他们的利益是和开发商捆绑在一起的,房价不能跌,药不能停。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大江南北千城一面,它们是开发商高周转、标准化的产物,也是所有地方政府同一利益诉求的产物,地方政府用手中的权利为这一模式保驾护航,变化的是他们的趣味,去年流行超高层,今年流行SHOPPING MALL,不变的是大家一起鬼城、一起过剩。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一定要以如此懒惰的方式延续下去吗?当所有主流开发商都认可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打算狠挖存量潜力的时候,地方政府凭什么以为卖地还是一门好生意?
不卖地可以干嘛?我并不知道,但是,战胜千军万马涌进公务员体系的中国精英们应该知道。不然,我们为什么纳税给你们?